院士来啦⑦宁波这匹“黑马”,跑进科研“国家队”
发布时间:2024/08/10 来源:
甬派君有话说
院士是我国科技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是引领创新发展的航标、创新资源的富矿。
作为全国著名院士之乡,早在2008年,宁波就为谋求转型破局,本着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柔性引才理念,在全省率先推出院士工作站建设目标,借院士高端智力,提高企业科创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推高质量发展。
目前,宁波已累计建成市级院士工作站、院士科技创新中心232家,柔性引进海内外院士200位、院士创新团队245个、高层次专家1478名。
院士来了,带来了什么?改变了什么?宁波市科协、宁波日报报网端联合推出“院士来啦”专题报道,带你走进一家家院士工作站、院士科技创新中心,走近高端智力,一探究竟。
宁波复能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全景。
宁波复能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官网上,一段央视大型工业纪录片《栋梁之材》节目视频,已在首页显著位置“霸屏”超过一整年时间。
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这段视频,侧面记录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卫与宁波复能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新型铈磁体开发与产业化方面的成功合作。
新型铈磁体,看似陌生,其实是我国科学家原创的一种关键的新型稀土永磁材料。
很多人知道,永磁材料极为重要,手机中的变焦镜头,是通过微型电机来运转的,这种电机里就有稀土永磁材料在起作用。
除了应用于手机,稀土永磁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功能性材料。磁悬浮列车、电动机、光刻机、高端机床、人形机器人……到处都有它的身影。
不过,以前市场上主要的稀土永磁材料是钕磁体,由国外率先成功研发,需要大量使用稀土中稀缺的钕、镨元素,而含量较高的镧、铈元素却无人问津,剩下的稀土真成了“土”。
稀土属于战略性稀缺矿产资源,如果能实现对储量丰富的镧、铈元素高效利用,我国的稀土资源量相当于翻了一番。
李卫院士在车间考察
正是基于这一目标,李卫院士团队经过艰苦的实验和探索,终于在2011年一举攻克了新型铈磁体的关键制备技术,改变了稀土永磁材料“跟跑”历史,自主研发出铈磁体新型材料。
不过,从实验室中的样品,到生产线上的商品,铈磁体的产业化,仍有不小的距离。在这关键一步,宁波复能稀土新材料挺身而出,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13年,以稀土金属作为主营业务的宁波复能稀土新材料,正在寻找向下游产业链拓展的突破口,此时李卫教授团队新型铈磁体方面的技术突破和研发成果,让宁波复能稀土新材料看到了商机。
“铈磁体在性能、价格上具有优势,市场和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邹璐静说。
双方一拍即合,很快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开始稀土金属、速凝和新型铈磁体等技术成果的转化工作。
2014年,李卫教授带领团队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材料的中试;5月完成中试和批量生产;随后的6个月里,新型铈磁体产量达到了1200吨,迅速占领市场,产品供不应求。
新型铈磁体的产业化,成功了,而且是全球首次。
“简单地说,我们用价格较低的稀土‘铈’替代了‘钕’,从而显著提升了稀土永磁材料的性价比。”邹璐静解释道。
随着新型铈磁体的产业化,不仅大大拓展了铈元素的用途,还大幅减少了镨钕元素的消耗。更重要的是,“相较于钕磁体,铈磁体契合中国稀土资源禀赋,是中国人的原创,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邹璐静说。
如今,国内铈磁体的年产量超过8万吨,规模占到了稀土永磁产业的三分之一。
铈磁体产业如此迅速成长,让李卫和宁波复能稀土新材料“没预料到”。
资料图
2015年,李卫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年后,在良好合作基础上,宁波复能稀土新材料和李卫院士团队再次“牵手”,合作共建院士科技创新中心。
“借助院士团队技术力量,公司快速开发多款铈磁体新牌号和新产品,成功开发了低成本磁体、高稳定磁体和高矫顽力等系列铈磁体,迅速占领市场。”邹璐静点赞道。
多年来,李卫院士团队与复能公司已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协同创新的共同体,通过问题导向、需求引领,实现全产业链的创新和精准研发,形成“研产销用”一条龙的创新模式。
不仅如此,通过与院士团队的合作,宁波复能稀土新材料还争取到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机会,成功加入科研“国家队”。
创新人才培养,是另一大合作成果。
邹璐静介绍说,目前,院士科创中心为公司培养、培训基层骨干技术人员50余人,班组长20余名,有2人获高级工程师称号。
而今,技术创新已成企业生产的活跃要素,也正在推动企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去年,公司年产能设计达到一万吨,预计今年底产能设计将突破两万吨,成为全球最大、技术领先的新型铈磁体生产基地。”邹璐静说。
文章来源:甬派APP
编辑:诸辰 审核:徐挺